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
淡江大學首頁
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
網站導覽
登入
English
X
最新消息
招生資訊
獲獎資訊
課程資訊
學務資訊
徵才公告
高三專區
活動花絮
其他資訊
系所簡介
系所沿革
目標與特色
就職出路
發展重點
空間設備
系所成員
專任教師
兼任教師
榮譽教授
退休教師
行政人員
招生資訊
大學部
碩士班
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國外入學
資圖生活
考古題
學士班學生先修碩士班課程申請
課程資訊
大學部
大學部
彈性學制
課程地圖
課程查詢
研究所
碩士班
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學術研究
研究領域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學術社群與活動
學術社群與活動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研究室
學術傳播與資訊計量研究室
圖書館與社區服務研究室
使用者行為及使用者經驗研究室
學位論文
相關資源
學生事務
學生須知
大學部手冊
研究生手冊
學生作品
學生作品
大專生研究計畫
獎助學金
系所獎助學金
其他獎助學金
實習與職涯
實習機會
工作機會
相關連結
常用表單
論文流程相關表單(碩/數碩)
課務組相關表單
註冊組表單(學籍業務相關)
註冊組表單(成績業務相關)
總務處相關表單
學務處各組表單
系友專區
系友專區
校友會
系友會
校友服務暨資源發展處
校友贊助
新生專區
高三專區
首頁
系所成員
專任教師
:::
專任教師
兼任教師
榮譽教授
退休教師
行政人員
標題
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
學年
107
學期
1
出版(發表)日期
2018/09/01
作品名稱
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tone Weir in North Coast of Taiwan
著者
賴惠如; 林信成; 李其霖; 陳美聖
單位
出版者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淡江史學 30,頁153-195
摘要
漁滬捕魚,是人類原始漁獵文化中的一種形式,可上溯至石器時代,在世界各地均有使用植物、石材等於河海圍魚的陷阱,而利用石頭築滬捕魚者稱為「石滬」。台灣西部以及澎湖列島的海岸都可見此種古老的石滬遺跡,以澎湖有五百多口石滬最多,而台灣本島的石滬則是分布於台中至金山海岸一帶。目前有關澎湖石滬的研究非常完整,但對台灣本島石滬的研究則屬缺乏。根據史料顯示,北海岸是本島石滬密度最高的區域,因此本研究將北海岸設定為主要研究範圍,藉由文獻回顧法,將文史記載、早期地圖、古今空照圖作比對,並運用田野調查法,訪問在地耆老、文史學者,以了解過去移民及築滬捕魚維生的生活樣貌,由實地踏察地理環境,觀察潮汐變化與石滬結構間的關係,勾勒出北海岸石滬的發展與變遷。本研究結果顯示,石滬自清末至今一百多年的歷史,除淡水興仁石滬、三芝雙連石滬經整建、石門麟山鼻石滬位於北觀處麟山鼻遊憩區受到保護外,其他幾乎都已殘破,有些因漁港的開發、填海造陸、垃圾掩埋場的興建等而消失。歸納耆老口述石滬荒廢的原因為產業轉型不符人力成本、近海廢水汙染致使魚源枯竭、動力漁船和漁具的進步向外海捕魚。石滬為沿岸漁業發展歷史之一,藉由研究了解人與土地、海洋間資源利用和共生的關係。石滬雖已不再具有經濟效益,但以文化資產的角度,實為海岸居民謀生的智慧結晶。石滬會在海浪衝擊下逐漸成為礫石灘,曾具有石滬捕魚經驗的耆老日漸凋零,透過影音紀錄留下歷史的記憶,建構台灣本島北海岸石滬史。
關鍵字
石滬;淡水;三芝;石門;Stone Weir;Tamsui District;Sanzhi District;Shimen District
語言
繁體中文
ISSN
1023-358X
期刊性質
國內
收錄於
產學合作
通訊作者
審稿制度
否
國別
中華民國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紙本